羅斯伯格vs漢密爾頓 F1的穆里尼奧vs瓜迪奧拉之爭

特約記者茅為安報道
漢密爾頓VS羅斯伯格,就好比穆里尼奧VS瓜迪奧拉,區別在于這兩位梅賽德斯車手一年交鋒或多或少20次,平均每兩周一次,而且已經連續三年。眼看2016賽季進入最后一個月的沖刺,今年梅賽德斯雙雄之間的世界冠軍爭奪并不像之前那么你死我活。
同一支車隊、同樣的賽車,甚至連比賽策略師都是同一個人,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之間已經遠超知己知彼。能力上他們各有所長,個性卻迥然不同,出身背景更是大相徑庭,這便是為什么他們之間的戰斗,可以成為F1史上最戲劇化的隊友內戰之一。
去年,奧斯汀的“妖風”把羅斯伯格的賽車吹出了賽道,轉而把他的隊友送上世界冠軍寶座。一年之后當F1再次踏上狂野的得克薩斯,局面竟然有了180度的改變,羅斯伯格儼然奪冠大熱門,而漢密爾頓面對如何逆轉的難題。
今年美國大獎賽碰巧就在數十年來最有爭議的一次美國總統大選正式舉行前夕。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在賽道下,顯然沒有特朗普與希拉里那樣的“撕扯”。只是,身為F1最耀眼的明星,漢密爾頓正處在與媒體的冷戰中,這全拜發生在鈴鹿的“手機風波”所賜。這一點上,漢密爾頓倒是真像穆里尼奧。
漢密爾頓越是想避開媒體,國際汽聯越是“邀請”他參加了新聞發布會。或許因為自己非常喜歡美國,英國人心情不錯,并沒有對媒體采取敵對的姿態,而且“正大光明”地在新聞發布會上給所有人拍照。但是,內心世界到底怎樣,只有他自己清楚。
梅賽德斯運動主管托托·沃爾夫認為漢密爾頓真的感到了爭冠的壓力,馬來西亞爆缸退賽,對試圖發起反撲的他打擊很大,而英國媒體在日本刊發的負面報道成了導火索,徹底將他點燃。
英國《每日電信》記者Daniel Johnson一連用了“奔潰”、“心理防線坍塌”、“自我毀滅”來形容漢密爾頓面對挫折時的狀態。而《衛報》更是認為這不再是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之間的戰斗,而是“漢密爾頓對抗世界”。
羅斯伯格顯然非常清楚此時此刻漢密爾頓的心境和他會有的反應。從前二年的失敗中,他成長最大的地方,就是處變不驚。他仿佛給自己做了一個透明的屏障,除了美好的家庭生活,只關心下一場比賽如何爭取勝利,不管是否從桿位起步、比賽過程如何。每個比賽周末,都遵循這個原則。
“F1總裁”伯尼說羅斯伯格不像拿世界冠軍的人,十年前他也這么說過“冰人”萊庫寧,但英國老頭也承認羅斯伯格現在希望更大。甚至,漢密爾頓也給自己打好了預防針,并表示“會像男人一樣”接受失敗。
能夠在同一支車隊為世界冠軍內戰三年,這在F1歷史上絕無僅有。當年普羅斯特也不過忍受了塞納兩年。時間或許真是最好的解藥,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似乎已經沒有了敵我的關系,你還是可以看到他們在公開場合做著正常的交流,一起出席品牌活動,一起為車迷簽名,一起與工程師討論比賽戰術。梅賽德斯非執行主席、三屆世界冠軍尼基?勞達,把羅斯伯格和漢密爾頓視為現代版的自己和亨特(上周末是亨特奪得1976年世界冠軍40周年紀念)。
如今,積分榜的形勢非常微妙。理論上,領先的羅斯伯格不能保證笑到最后,而落后的漢密爾頓仍然有機會力挽狂瀾。但無論結果如何,他們的較量注定會被載入史冊,因為今年還不是終點,2017年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