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葉慧肇慶報道
今年初,退役多年的安琦終于重新回到足球圈,成為大連千兆的青訓守門員教練。作為當年參加2002年日韓世界杯決賽圈的中國男足的一份子,那段經歷是安琦球員生涯最高光的時刻。
17年后,中國男足再次向世界杯決賽圈發起沖擊,卻在40強賽艱難前行。安琦還是堅持認為,只要付出了、努力過,總能得到認可。“沒必要把這個附加那么多主觀的情感,我們走到這步是有一種必然性的。我還是希望媒體和球迷給國家隊的隊員更多的時間和寬容和尊重吧。他們也是吃過苦,流過汗,流過血,受過累才拼搏到現在的位置上,而且他們也是現在中國足球最出色的一群人了,他們只要盡力去做了,可能目標沒達到我們的預期,但只要盡力了,我覺得都認為給他們更多的認可。”
安琦認為,中國足球的成功與失敗,不能光以世界杯是否出線作為衡量標準,哪怕失敗了也應該給予更多鼓勵和包容。“不要說世界杯不出線了,就否定了一切。我們首先要有自己國家的,民族的自豪感。有時候我們不可能永遠是贏家,失敗的時候我們怎能去欣賞,怎么去鼓勵。”
安琦以當年德甲賽場的感動一幕作為例子,“有一年我看德甲,有一家俱樂部降級了,但聯賽最后一場比賽依然全場爆滿,給球員最熱烈的掌聲。對于我們來說,這樣的畫面可能不可理喻,我們更多的會是,踢球都降級了,都在罵的,太臭了,踢得什么玩兒?滾回家吧。全是這樣的言論,特別消極。我們是否可以像他們那樣,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包容的態度,告訴隊員們,加油,我們還能再來,我們是否更多的鼓勵更多包容。”
未來,如果可以的話,安琦并不拒絕讓自己的兒子走上足球路,“我兒子接觸足球比較多,以后也會帶他去看球賽。足球的運動確實是很棒的運動,你如果能夠明白足球帶給孩子的性格塑造,我會義無反顧把孩子送去踢球的。”安琦說道,“能夠把足球踢明白,他就不會是笨的孩子,不是笨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比如說,足球會有傷痛,我會讓他學會堅強。足球有失敗,我就會讓他學會從失敗當中學會逆向思維,從失敗中能夠收獲什么?另外,足球團隊這個成功的喜悅是極致的,其他很多行業無法體會的。團隊協作的體驗,是他們的財富,這種財富不一定是物質去衡量的,這是精神財富。足球增加他的社會性,他需要和團隊20個人怎么相處好,20人的每個人性格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教育環境不同,怎么融入在一起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足球是用腳去踢的,腳到頭的神經末梢是最難控制的,你能夠把這控制好,你做其他什么事情都沒問題的。”
安琦承認,讓兒子去踢球肯定有自己的私心,如果兒子有其他愛好的話,他也會尊重他的選擇,“只要他具備這個條件,我肯定支持他走這個道路。我作為運動員出身,肯定還是期待他能夠成為職業球員的,這是每個父親的小私心吧。當然如果他有其他的愛好,我也會尊重他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