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勤伯
在西甲大結局到來這一天,阿根廷《奧萊報》突然成為世界足球的主角,因為他們刊登了一個罕見的梅西獨家專訪,內容相當獨特,一次讓萊奧敞開心扉的對話。
甚至在專訪刊登前夕,西班牙媒體就已經表示期待著想知道梅西說了什么。
梅西專訪算是這位阿根廷國家隊10號球星送給《奧萊報》25歲生日的禮物。同時接受專訪的,還有阿根廷前女子曲棍球巨星艾馬爾、25年前登上《奧萊報》創刊號頭版的克雷斯波等人。
不僅是25周年特刊,《奧萊報》還同時推出了一份梅西特刊,重現了梅西的職業生涯,還放上了此前很多年里的《奧萊報》梅西封面。這份回贈讓梅西開心不已。
很多人驚訝于《奧萊報》的年輕。的確如此,這份體育報紙屬于阿根廷綜合大報《號角報》集團,創立于1996年5月23日,在1997年就獲得了美國新聞媒體視覺設計協會頒發的3個獎項。該協會甚至認為《奧萊報》的誕生是很多年里拉丁美洲新聞業的一樁大事。
25年后,《奧萊報》已經宣稱自己進入了“世界三大體育報”行列。他們在國際社交網絡的關注者超過1000萬,僅次于西班牙《馬卡報》和法國《隊報》。同時,有20%的關注者是外國人,主要來自巴西和墨西哥。
近期報道各種國際體育新聞的時候,我喜歡貼出國外報紙的版面。一些中國讀者驚訝地問,國外的體育報紙竟然還那么發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體育媒體都已經是紙媒全面萎縮、門戶網站被自媒體吞噬的狀態。然而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情。像在意大利,擁有《晚郵報》和《米蘭體育報》的RCS集團盈利還有增長。
這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所致。當自媒體不能隨意地抄襲、搬運(包括部分抄襲)原創新聞,不管是從網絡還是社交媒體平臺,他們都很難動搖專業媒體的地位。《奧萊報》、《隊報》等報紙的銷量有所下降,但他們各自的網站一定是該國第一體育網站,同時網絡訂戶的數量在穩步增加。
同事馬德興在2013年接受《奧萊報》采訪,很坦然地提到過中國體育媒體的問題。他認為從業人員門檻太低導致了報道質量低下、專業性不足。
時間過去8年,情況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隨著門戶網站體育頻道的各種改制、解散,體育報道完全被自媒體化。門戶不再,只有平臺和算法。“從業人員”這個概念已經消失了,流量成為核心詞匯。
這種情況下,專業性已經淪為一個被邊緣化的詞匯,就連過去的專業媒體也得總是考慮如何把內容變成流量。各種曲解、改編、捏造的內容充斥網絡。不久前我看到體育經理人也是前媒體人棋哥分享過一篇讓他感到憤怒不已的文章,里面從頭到尾都是對排球元老魏紀中的污蔑,明顯的營銷號文章,讓人驚問這樣的文章怎么可以有臉發出來。
從媒體角度說,造謠拼流量甚至搞到魏老頭上,自媒體營銷號簡直算是無孔不入了。也是這次袁隆平院士去世,我才知道他曾經在網絡上受到過很多非科學界人士的非議和攻擊,既感到憤怒,也感慨網絡生態之惡劣。
在這個周末和梅西一起為《奧萊報》慶生,我感到很開心。成為體育記者20年,閱讀《奧萊報》、《隊報》等媒體的時間也足足20年了。對我個人來說,《奧萊報》和《隊報》都是很好的寫作典范,《隊報》教我書寫足球新聞,《奧萊報》教我書寫體育的激情。在《奧萊報》上甚至能讀到卡帕羅斯這樣的名作家文字,更是一種奢侈和激勵。
更欣慰的是,即使大環境在不斷改變,但自始至終一直看到體壇的新老同事們在堅持體育新聞這份專業。米盧說得好,態度決定一切。一個好球員,即使陣型和打法的潮流改變了,仍然是好球員。